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成果 · 正文

学术成果

黄河教授徐鸿雁教授研究成果在国际期刊《Management Science》在线发表

2021-11-29 点击数:

2021115,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黄河教授(第一作者)、徐鸿雁教授与重庆大学2017届博士毕业生、南昌大学青年教师李志鹏及明尼苏达大学教授刘德的合作研究成果《Auctioning IT Contracts with Renegotiable Scope》,在经济管理类国际期刊《Management Science》在线发表,此为重庆大学教师首次以第一作者身份登上该期刊。

当今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时期,我国也将“数字中国”战略写入“十四五”规划纲要,信息技术(IT)服务市场迎来蓬勃发展。在日益繁荣的IT服务交易中,竞争性招标(采购拍卖)是应用最广泛的交易机制之一。然而,由于IT服务采购通常需要同时应对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和合同不完备等问题,其拍卖机制的设计与实施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IT服务中存在大量不对称信息,如何在拍卖中规制信息租金是拍卖设计的一个关键。另一方面,IT服务的交付质量非常依赖于交易双方的专项投资,如何激励服务商投资成为另一个关键。基于此,本文研究了一种“拍卖+再谈判”的IT服务混合采购机制。

本研究主要贡献如下:(1)在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和合同不完备性共存的环境下,首次对考虑再谈判的IT服务合同拍卖问题进行了理论研究。前人考虑再谈判的拍卖机制研究主要应对逆向选择问题(极少同时涉及道德风险问题),且通常将再谈判视为应对合同不完备性的消极机制(因素)。在我们的混合采购模型中,再谈判是能够对服务商道德风险进行积极规制的工具。(2)揭示了初始项目范围在IT服务项目中的重要作用及其与买方投资之间的策略性关系。我们发现,扩大初始项目范围能够降低信息租金,但同时也会降低对服务商投资的激励;相反,增加买方投资能够提高对服务商投资的激励,但同时又会增加信息租金。初始项目范围与买方投资既可能是互补关系,也可能是替代关系,取决于交易双方的谈判力与项目质量风险的大小。(3)发现并解释了两个反直觉结果:a)服务商谈判力越强,买方越偏好再谈判。b)参与投标的服务商越多,买方对拍卖的依赖性越小。

理论上,针对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和合同不完备性共存的IT服务采购情境,本文研究了拍卖与再谈判混合采购机制,揭示了再谈判与(拍卖中)初始项目范围之间的基本关系与交互作用。技术上,本文对IT服务项目中不同实施阶段之间的质量不确定性进行了关联建模,并对不同类型服务商可能面临的再谈判情形进行了完整刻画。实践上,本文为真实世界中的买方如何运用“拍卖+再谈判”机制采购IT服务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分析范例,为初始项目范围的策略性设计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287/mnsc.2021.4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