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师说 <

正文

来源: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 发布时间:2023-03-28 | 点击:

2022乌家培资助计划获得者访谈——重庆大学经管学院黄河教授

2022中国信息经济学会乌家培资助计划授予重庆大学经管学院黄河教授、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窦一凡教授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刘烁助理教授,以表彰他们在信息管理和信息经济领域做出的理论创新。学会近期对获奖者黄河教授进行了专访,深入了解他的学术成长历程和研究方法,以期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助益。以下为专访内容:

您的学术成长经历是怎样的?

我本科就读于重庆理工大学汽车工程专业,在重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工业工程专业读硕士,博士就读于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我的硕士生导师是重庆大学原校长刘飞教授,刘老师学术造诣很高,宽厚仁慈,特别支持我报考清华大学。就读清华时,正好赶上清华经管博士生培养的重大改革,几位全球最知名的华人教授,包括姚大卫、钱颖一、白重恩、戴建岗和赵修利等老师为我们讲授管理科学和经济学的核心专业课程,名师的教学改变了我的学术人生。我的博士生导师是陈剑教授,陈老师学问深厚,治学严谨,虚怀若谷,他对学术的极致追求和深邃哲思于我的学术发展起到了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成为陈老师的学生是我一生的财富。博士毕业后回到重庆大学任教至今,其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前后有两年左右的访问研究时间,先后得到了陈方若、刘黎明、R.J.Kauffman等教授的悉心指导,他们的学识和智慧极大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

请介绍一下您的研究的理论意义、实践价值以及创新点。

我的研究工作主要围绕不对称信息博弈展开,重点关注企业运营与信息管理的前沿问题,我个人比较熟悉机制设计、信息共享、信号博弈等。通过三个例子来介绍一下我的主要工作方向。

第一个是采购拍卖,这是我从博士论文开始一直在从事的工作。在经济学和管理科学中,考虑再谈判的拍卖(比如,招投标之后还有讨价还价或改变合同的情形)一直是一个难题,由于建模上追求完美的一般性和分析技术上的挑战,设计相应的最优机制及求解投标均衡是相当困难的。我们的工作把它放到了IT采购这样一个特定的又具代表性的情境之中,巧妙的建模契合了行业的特征,最终分析得到了一个完整的最优机制设计,其中还包含了两项重要的管理决策(投资和规模)的优化,并且从中找到了几项非常有趣的管理启示,成果发表于顶刊《Management Science》。

第二个例子是高技术信息公开。近十年来,许多高科技巨头,特别是汽车行业,包括特斯拉、丰田和宝马等都选择无偿公开关键技术,很多研究都认为该行为的目的是想让竞争对手采用自己的技术标准,增强“网络效应”。我们对此开展了深入调研,发现汽车和电子产品不同,已公布的汽车关键技术,比如,电动汽车的燃料电池技术等,大都不会被其他汽车厂商特别是竞争对手所采用。可见,“网络效应”的解释其实是有局限的。我们提出,应将此类高技术公开策略理解为一种“信息威慑”,它让寡头市场中的竞争对手知晓到技术差距和技术壁垒,从而减少行业过度内卷和创新开发投入。我们建立了三套不同的理论模型来证明并解释这一新观点,成果发表在顶刊《MIS Quarterly》上,获得了不少知名学者和顶刊论文的引用。

第三个例子是关于合同设计的。如果代理人的保留效用是其私有信息,比如,一位教授真正能接受的最低年薪是多少,采用分离合同(Separation)还是混同合同(Pooling)在既往文献中是没有定论的。我们把该理论问题放到制造企业委托销售的情形中,同时考虑定价权是否应该授予代理商。模型将合同选择和定价授权这两个有着内在逻辑关联的问题结合起来,得到了何时该使用分离(混同)合同与是否授权定价的确定关系,成果发表于顶刊《POM》。

总体来说,在信息管理和运营管理的学科交汇处,我们希望绘制一张关于企业不对称信息管理的全息图谱。特别是,针对企业如何在典型环境下管理不对称信息并作出关键运作决策,希望我们的工作能够既解决经济学管理学中的理论问题,同时又能够回答业界关注的现实问题。

您是怎样找到有趣的科学问题的?

个人认为,找到有趣的管理科学问题并能够解决它,可能存在三条路径。第一是“化繁为简”,找自己熟悉领域的理论难题,将难题在典型的商业环境中精巧建模、合理简化和求解分析,从而得到经济学模型有时候难以得到的管理启示,这条路也许是大家比较熟悉的。第二,当我们对重要现实问题的已有理论解释存有不同观点时,需要在数据和现实的基础上建立比较令人信服的模型来证明自己的想法,这就是常说的“百家争鸣”,这条路受到的“折磨”和“挑战”可能会多一些。第三条路也是我自己正在努力前行的,把它称作“奇思妙想”,它与科学想象力和研究灵感相关。当前面两条路都有了比较成功的实践后,提出更具原创性的科学问题,提出经济管理学科都关注的重要问题。这里谈到的想象力可能跟文学艺术的想象力既相通又不同,它既源于对专业文献的高度熟悉,又来自对商业现象的深刻洞察。同时,对数学、哲学和艺术的爱好有利于让我们静下心来去发现经管新逻辑,也有助于让我们对学术的追求更纯粹,更具美感和科学意义。

您主要用什么研究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

所做的工作主要采用不对称信息博弈和机制设计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其中包含拍卖理论、合同理论、信息共享和信号博弈等,近几年也在学习信息设计和贝叶斯劝说。在我看来,依据不同信息结构(谁掌握信息,何时掌握,掌握程度,何时披露等),企业解决不对称信息问题主要诉诸以下几类策略。首先,机制设计,它是委托人通过设计分配和付酬规则获取博弈中代理人的私有信息,以最大化某种目标。主要包括拍卖设计、合同设计和匹配机制等。比如,前面提到的研究例子1和例子3分别就是拍卖和合同设计。其二,信息共享,主要是指具有私有信息的企业承诺公开某种信息的长期策略。比如,在前面的研究例子2中,特斯拉早就率先宣布将免费向全球公开其专利,其中不仅包括其当时拥有的700项专利,还包括未来的几百项专利。又比如,零售企业如好市多(Costco)、克罗格(Kroger)和塔吉特(Target)等,通过长期与供应商共享市场信息也获得了更高收益。其三,信息披露(信号博弈),主要是指具有私有信息的企业(不同程度地)公开或者隐藏某种私有信息,以显露其特质的短期策略。比如,因为产品质量可能扮演传递生产成本的信号,企业常常通过披露质量信息来影响竞争者或顾客对其产品定价的推测。第四,信息设计,它是一种新兴的不对称信息控制手段,它通过各种优化手段来改变局中人对于某种信息(可能是公有信息)的信念(Belief),以达成信息设计者的优化目标。比如,企业通过定价、试用品发放、影响网络评论等方式,改变用户或其他企业对于产品质量的估计(信念)的策略。

您未来的研究计划是怎样的?

未来的研究主要还是围绕企业的不对称信息管理开展,包括,不对称信息所引起的商业模式、运营及营销等问题。具体来说,可能涉及到,供应链内外部信息的基本关系问题,产品质量信息披露机理问题,针对顾客的信息披露和信息设计问题等。

请您谈谈科研心得,您是用什么样的生活和哲学态度看待科研工作的?

首先,我认为管理科学既是社会科学中的理科,又是应用数学中的社科,它兼备两种学科的特征,要求研究者是“全能选手”。第二,科学研究一定要兴趣驱动,而不能是功利驱动。这个“兴趣”不能只是一个新名词、短计划或小目标,要持续耕耘在常年如一日去付出的心田,学者需要有理想主义,努力去追求解决比已有能力高一些的问题。第三个就是尽可能跟不同合作者一起工作,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经历、眼界和专长,我本人从中受益匪浅。所以可以概括为,文理兼修、追求卓越、博采众长。不敢妄谈哲学,做事和做人,自己反复在体会“道法自然” “自强不息”“此心光明”。

您承担了哪些课程的教学,以及您是如何指导学生的?

主要承担了面向本硕博学生的三门课程,十余年来不间断地给本科生上《运筹学》,然后就是给研究生开设了《随机建模与优化》,还有就是博士生的《机制设计前沿》。在指导学生方面,培养高水平博士生是我一直在努力追求的目标。指导的博士生中已有两位登上了顶刊(UTD期刊),已毕业的8名博士中有4名获得了“重庆市优博”。十余届博士生持续的奋发努力为团队保持了追求学术的良好氛围。

请您谈谈获得乌家培资助计划的心得和感受。

感谢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创立了乌家培资助计划,感谢匿名评审专家,感谢帮助支持和指正我的老师、同行,感谢我的学生。与本届和往届的优秀学者共同获奖,是荣誉和骄傲。坚持二字不是老生常谈,是不变的道,但愿自己初心如磐,追求真理,发现新知。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